.jpg)
腹部是橫隔膜以下與盆骨以上的區域,這樣的範圍內包含了很多器官,包括消化系統、泌尿系統、生殖系統,所以腹痛不見得一定是腸胃問題,也可能是由其他器官引發。
肚子痛如何與醫生描述?從腹痛類型及症狀出發
腹痛是門診最常見的症狀之一,有時候是一陣一陣的絞痛,有時候會痛到冒冷汗,疼痛的感受因人而異,也因為不同病因而有所不同。
腹痛就診時,患者如果可以明確描述自己的症狀可以更好幫助醫師進行診斷,例如腹痛發生的位置、發作的時間、疼痛的性質與程度、加重或是緩解症狀的因子等。
但很多患者並不太清楚該怎麼描述腹痛的問題,我們在這裡做一個大致的分類與介紹,讓大家對腹痛有一個基本認知:
*我們將腹部區分成九宮格作為參考,依照九個不同區域的腹痛來簡單辨別哪個內臟器官出問題:
.jpg)
●急性腹痛
急性腹痛是指一週內發生的肚子痛,一般急性腹痛可能是吃壞肚子急性腸胃炎,身體自然會痊癒,但以下狀況請儘速就醫,切勿耽誤:
1. 嚴重腹痛,痛到無法動彈。
2. 肚子愈來愈脹。
3. 腹痛+高燒。
4. 腹痛+血便。
5. 腹痛+上吐下瀉。
6. 腹痛+皮膚變黃。
7. 腹痛並且胸痛或胸口像被重物壓住。
(1) 急性腹痛常見病因
·右上腹:膽囊炎、膽結石、膽管炎、憩室炎、肝膿瘍、腎結石、腎盂腎炎
·上 腹:食道炎、胃炎、消化性潰瘍、膽囊炎、膽結石、膽管炎、胰臟炎、主動脈剝離
·右下腹:闌尾炎、大腸炎、憩室炎、潰瘍性大腸炎、克隆氏症、子宮外孕、卵巢腫瘤、骨盆腔發炎。
·左下腹:大腸炎、憩室炎、潰瘍性大腸炎、克隆氏症、子宮外孕、卵巢腫瘤、骨盆腔發炎。
·下 腹:膀胱炎、泌尿道感染、大腸炎、憩室炎、潰瘍性大腸炎、克隆氏症
(2) 急性腹痛常見症狀
·食道炎:上腹痛併胸口燒酌感
·消化性潰瘍:上腹悶痛,腹脹,噁心嘔吐,嚴重可能出血解黑便。
·膽囊炎:持續右上腹痛伴隨噁心、嘔吐、轉移疼痛到至右肩膀處。
·膽管炎:右上腹痛伴隨發燒、畏寒、黃疸
·胰臟炎:強烈上腹痛併轉移痛到後背,伴隨噁心、食慾不振
·闌尾炎:一開始是肚臍周圍絞痛,然後痛轉移至右下腹部
●慢性腹痛
慢性腹痛是指反覆腹痛持續三個月以上。
慢性腹痛常見的病因與症狀:
疼痛部位 | 病因 | 症狀 |
上腹 | 胃食道逆流 | 火燒心、逆流 |
消化性潰瘍 | 上腹疼痛或不舒服,可能與幽門桿菌有關 | |
胃炎 | 胃悶痛、不舒服、噁心、嘔吐 | |
功能性消化不良 | 飯後腹脹、上腹痛、上腹燒灼感,胃鏡檢查無明顯異常 | |
慢性胰臟炎 | 上腹痛併轉移痛到後背 | |
右上腹 | 膽絞痛 | 結石卡在膽囊內或是膽囊管中引起強烈的鈍痛,伴隨噁心、嘔吐 、冒汗,一般持續至少 30 分鐘。 |
下腹部 | 發炎性腸道疾病 | 如潰瘍性大腸炎或克隆氏症。腹瀉,血便,裡急後重、腸失禁、體重減輕、發燒 |
骨盆腔發炎疾病 | 生殖道發炎,泌尿道感染 | |
子宮內膜異位症 | 經痛、骨盆腔疼痛、性交疼痛 | |
瀰漫性難以表徵的疼痛 | 腸道激躁症 | 慢性腹痛伴隨排便習慣改變,大腸鏡檢查無明顯異常。 |
憩室病 | 腹痛和便秘 | |
乳糖不耐症 | 腹痛、腹脹、脹氣和排氣; 痙攣性的腹痛 | |
大腸直腸癌 | 症狀多變,常見是血便、體重減輕、便便習慣改變。 | |
麥麩不耐症(乳糜瀉) | 腹痛、腹瀉,大便惡臭、漂浮的糞便、脂肪性下痢。 | |
腸系膜缺血 | 進食後腹痛、體重減輕、噁心、嘔吐和腹瀉 |
肚子痛的檢查方法
1.腹部超音波:
腹部超音波方便快速、無痛、無輻射、可以重複檢查。
主要快速檢查肝臟、膽囊、腎臟、胰臟、脾臟有無異常,例如肝硬化、脾腫大、肝腫瘤、肝囊腫、肝膿瘍、膽瘜肉、膽結石、腎囊腫、腎結石、腎腫瘤,胰囊腫、胰腫瘤等。超音波不適合檢查腸胃道因為腸道充滿氣體會干擾超音波影像。
2.胃鏡:胃鏡檢查可以直接觀察食道、胃、十二指腸的狀況,檢查約五分鐘,可以快速診斷胃炎、消化性潰瘍及食道炎等常見疾病;此外可藉由染色加放大內視鏡來快速診斷早期食道癌、早期胃癌或黏膜下腫瘤。
3.大腸鏡:
長期腹痛、排便習慣改變、持續血便、非刻意體重減輕,建議大腸鏡檢查,大腸鏡可觀察從肛門到盲腸,並找出可疑病灶,做切片及瘜肉切除,定期大腸鏡是預防大腸癌最好的工具。
若肚子痛症狀較不嚴重,可依照下列方法舒緩
1. 溫敷腹部:用熱水瓶、熱水袋溫敷腹部,或是泡熱水澡,讓身體腹部保持溫暖。
2. 暫停刺激性飲料:適當飲水,避免咖啡、茶、酒類等會加重症狀的飲料。
3. 清淡飲食:可以進食時,要先從溫開水開始,然後是清淡的食物,如白米飯、白吐司、香蕉之類,循序漸進。
4. 正確服用藥物:請依照醫師、藥師的指示,服用相關藥物。
5. 讓身體休息:睡眠是最好的良藥,讓身體多休息有助於恢復健康。
結論
造成腹痛的疾病,可輕可重,對腹痛有基本認知,就是保護自己的健康。
最重要的是平時的保健,如三餐定時,細嚼慢嚥,飯水分離、充分消化,減少刺激性的食物,多食用含有益生菌、寡醣,及膳食纖維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