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幾年疫情影響,許多民眾為減少染疫風險,暫緩或取消了原本該定期追蹤檢查的項目,甚至因此錯失了早期發現的黃金期。
一年半未檢查 癌蹤再現
五十多歲的李先生4年前曾罹患初期大腸癌,所幸發現得早,經妥善治療後順利康復,且按照醫囑每半年都回診照大腸鏡追蹤,連續3次檢查都無異狀。
直至一年半前,台灣疫情升溫,醫護人員致電提醒定期回診時,李先生因擔心疫情,加上前幾次大腸鏡追蹤都沒問題,心想延後檢查應該無礙。今年年初,李先生出現腹瀉症狀返院檢查,沒想到就在腸道內發現3~4公分大的惡性腫瘤,並已侵犯黏膜下層。短短1年半沒追蹤,癌症竟然就再度復發,讓李先生悔不當初,目前已經轉診至醫學中心接受進一步治療。
大腸癌已連續15年高居癌症發生人數第1位!然而,最近幾年因疫情影響,使民眾前往醫院追蹤、檢查的意願降低。據統計,110年大腸癌篩檢量較109年降低約15%,去年111年雖有回升,但仍未恢復疫情之前的篩檢人數。然而,癌症的進展及發生並不會因疫情而放慢腳步。
高風險族群須定期檢查
建議大腸癌高風險族群,包括:40歲以上、愛吃油炸燒烤類飲食、少吃蔬果、缺乏運動、作息不正常、體重超標的民眾要提高警覺,尤其以下有相關病史的民眾更要遵照醫囑,定期回診追蹤:
1.曾罹患大腸癌者:
曾罹患過大腸癌的民眾經治療後,建議至少每年都要定期接受追蹤檢查。
2.有瘜肉病史者:
並非所有瘜肉都可能演變為大腸癌,但「腺瘤性瘜肉」未來癌化的風險較高。另外,還有一種特殊的「凹陷型」瘜肉是直接由黏膜癌化,病程進展更快,也更難察覺。
3.有家族病史者:
據統計,一等親中若有人罹患大腸癌,則自身罹患大腸癌的機率是其他人的3~6倍。有家族病史的人建議40歲起就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,或以親屬罹病時的最小年齡再往前推10年,作為自己開始接受大腸鏡檢查之年齡。
4.潰瘍性結腸炎患者:
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慢性、反覆性的大腸黏膜發炎症,且發生原因不明,若腸黏膜長期發炎,隨著時間增長,也可能增加癌症發生的機率。
大腸癌初期症狀不明顯,臨床統計有將近五成的患者在確診時已大腸癌三、四期。呼籲民眾關注自己的健康狀態,尤其上述高危險族群,務必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