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頂端
大腸癌前兆

最新消息

LATEST NEWS

home首頁>最新消息>食品安全 催化腸癌

食品安全 催化腸癌

大腸癌前兆與預防

有效發現大腸癌前兆,可透過糞便潛血及大腸鏡檢查等完整且專業的各項大腸癌檢查。台灣的食品安全,從2008年發生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看起,將近7年來,每間隔一段時間,就會發生食品安全問題,產生新的飲食風爆。塑化劑、毒澱粉,乃至食用油、致癌豆腐、豆乾,暴風範圍日益擴大,造成的傷害更日趨嚴重。

台灣人對食品產生信任危機,源於企業沒有誠信,政府未負起把關責任,台灣食品相關法令、制度、製作流程、運輸過程都不完善,工業用化學物品摻入食品、飲料添加違法添加物、蔬果農藥殘留、禽畜衛生…無一不令人憂慮。

依據103年衛福部國健署公布,100年國人十大癌症,前三名為大腸癌、肝癌與肺癌,每5分40秒就有1人確診,相較99年加快8秒,相較91年癌症時鐘加速1.5倍。大腸癌第4度蟬聯國人癌症發生人數第1名,短短1年間就增加了12.4%。

輝雄診所劉輝雄醫師表示,單就食油問題對人體即可能會傷害肝臟,提高肝病患率,甚至升高肝癌的危機。而添加防腐劑、人工色素、香料、抗氧化劑等,則容易讓身體降低免疫力、損壞肝臟與腎臟等代謝系統。回鍋油容易產生自由基等致癌物質;氫化油耐高溫卻無法代謝,長時間使用可能造成心血管病變、癌症、肥胖、免疫功能受損、神經衰退等等問題。除了飲食之外,缺乏運動也可能造成腸胃道環境相關疾病,民眾不可輕忽。

大腸癌第4度蟬聯國人癌症發生人數第1名的另一個原因,是民眾對於大腸癌早期發現及預防的觀念並未有效建立。除定期接受糞便潛血篩檢,40歲以上肥胖者、喜歡肉食者、家族有大腸癌瘜肉、大腸癌患者等等高危險群,更應定期接受全大腸內視鏡的檢查。近年國人在國健署的鼓勵下,國內各大醫院大腸鏡檢查門庭若市,劉輝雄醫師提醒大眾,定期作全大腸內視鏡檢查,更應注重全大腸內視鏡的檢查品質,包括前置作業的清腸洗淨、專業醫師經驗值與醫療機構的責任感及衛教宣導,每一個環節都在在不可馬虎,才能做到早期發現並作內視鏡切除病灶。其實只要大眾能多一分心力,關注自己的身體,大腸癌是可以被早期發現並且根治的疾病

劉輝雄醫師指出,大約85%大腸癌是由瘜肉轉變而成,瘜肉是癌前病變的指標風向,大腸癌主要是因為大腸黏膜的腺瘤瘜肉癌化而成,目前先進的大腸鏡—放大內視鏡加上NBI(窄頻攝影),在檢查當下即可判定該瘜肉是否有癌化可能或已有癌化,還可判定癌化處為早期癌或晚期癌,並當場進行根治性的內視鏡切除避免病情惡化,切除後加以內視鏡縫合,當天即可返家休息,不必住院。

大腸癌中約15%是不經瘜肉直接由黏膜形成癌化,形成微小、凹陷型黏膜病變,若檢查醫師缺乏經驗,很容易視而不見或者跟本沒有察覺該病變存在,但這種微小凹陷癌,其向下浸潤及向外擴散轉移的速度十分驚人,一但發現這種大腸黏膜病變,要儘快進行完整的內視鏡摘除。
劉輝雄醫師進一步表示,大腸癌不管是瘜肉或是黏膜凹陷型病變,大腸癌前兆早期發現都可以100%根治,呼籲國人要提高警覺,預防大腸癌的產生並注意下列的生活要項:

  • 攝取均衡的營養
  • 每日變化飲食
  • 適當的攝取維他命與養份
  • 適量飲酒,不過量
  • 避免重口味與烤焦的食物(由其是魚、肉類)
  • 避免誤食發霉的食物
  • 養成上述良好的生活習慣並定期做好包含全大腸內視鏡(放大內視鏡+NB檢查)健康檢查,才能有效預防大腸癌,擺脫致命的陰影。

大腸癌是結腸直腸癌的統稱,大腸癌前兆徵狀最常見的為下消化道出血,大腸癌的出血往往是少量且間歇性,並與糞便均勻混合是不易由肉眼查覺,大腸癌前兆也可藉由排便習慣改變、排便不正常,常有便秘、大便解不乾淨、大便變細或上廁所次數增加來判斷,如莫名的腹痛、發現有腹部腫塊,腸阻塞,腸穿孔等現象,疑似大腸癌症狀與前兆等,務必詳細探查原因盡早做進一步大腸癌篩檢,以期早期發現,早期作大腸癌前兆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