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頂端
輝雄診所圖片

健康管理

Health adviser

home首頁>健康管理>肝膽腸胃>腸胃科看什麼? 一篇了解常見腸胃問題

腸胃科看什麼? 一篇了解常見腸胃問題


消化系統是身體消化食物、吸收營養、排除廢物的重要器官。良好的腸胃功能不僅有助於人體營養吸收,還能維持免疫系統健康,防止疾病、感染的發生。

如果腸胃不好,可能導致消化問題、營養不良、免疫功能下降、情緒不穩定等問題,可謂牽一髮而動全身,因此一旦出現腸胃道不適症狀,就需要儘快尋求腸胃科醫師的診斷及治療。


腸胃科看什麼?常見腸胃問題

現代人常見的胃食道逆流、胃潰瘍、腸躁症、腸胃炎、膽結石甚至較嚴重的消化道癌如:食道癌、胃癌、大腸癌、肝癌、膽囊癌、胰臟癌等,都隸屬於腸胃科範疇,以下就幾項國人較常見的腸胃科問題作介紹:


1. 胃食道逆流(GERD):

胃食道逆流是腸胃科常見疾病,指胃與食道之間的括約肌張力鬆弛、關不緊,使得胃裡的胃酸或氣體逆流到食道,讓食道受到侵蝕引發炎症。胃食道逆流的症狀包括胸口灼熱(火燒心)、胸悶、吞嚥困難、喉嚨異物感、慢性咳嗽、聲音
〈延伸閱讀:胃食道逆流檢查 如何檢查?要做什麼準備?一篇就搞懂!
〈延伸閱讀:胃食道逆流症狀怎麼改善? 先從胃食道逆流原因下手!


2. 消化性潰瘍:

消化性潰瘍是指胃及十二指腸潰瘍,原因包括幽門螺旋桿菌感染、藥物副作用(例如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、阿斯匹靈、抗生素等)、生活壓力、不良的飲食及生活習慣等。 消化性潰瘍可能會有胃脹、胃灼熱、胃痛、噁心,食慾不振等症狀,嚴重甚至可能危及生命,如潰瘍穿孔併腹膜炎及大量出血,所以一旦發現有相關症狀,最好儘快到腸胃科接受相關檢查及治療。
〈延伸閱讀:消化性潰瘍好崩潰 除幽門桿菌VS飲食管理很重要


3. 腸胃道出血:

腸胃道出血可分急性及慢性。慢性腸胃出血常有貧血症狀,患者臉色蒼白、容易頭暈、疲倦; 急性出血可能是吐鮮血、或咖啡色嘔吐物、血便或排便呈黑色柏油狀。腸胃道出血的原因包括胃或十二指腸潰瘍、食道靜脈屈張、腸胃道發炎性疾病如克隆氏症或潰瘍性大腸炎、進階性大腸腺瘤性瘜肉、大腸憩室炎、嚴重痔瘡、腸胃道惡性腫瘤等。
〈延伸閱讀:血便原因有哪些?血便就是大腸癌嗎?醫師教你如何從顏色判斷!


4. 腸胃炎:

因為腸胃炎而前來腸胃科門診的民眾也占多數,可能是因為細菌或病毒透過飲食、水、餐具器皿等感染造成。腸胃炎的症狀包括噁心、嘔吐、腹痛、腹瀉,嚴重可能會有發燒、血便等症狀。
〈延伸閱讀:飲食、作息紊亂 八成上班族腸胃差
〈延伸閱讀:良好生活習慣 捍「胃」你的健康!


5. 腸躁症:

腸躁症是一種功能性障礙,是一種慢性多因性的複雜疾病,跟緊張壓力、自律神經失調、腸道菌失調、內臟敏感度增加、以及高腹敏食物有關,導致時常反覆腹痛、腹部脹氣、便祕或腹瀉等症狀。如果症狀已經嚴重影響生活品質,建議找腸胃科專家評估及治療。
〈延伸閱讀:你的腸子打結了嗎?-生活忙碌壓力大 4/5民眾腸道很糾結


6. 食道癌:

食道癌名列國人十大癌症死因第9名,藝人安迪和企業家嚴凱泰都在正值壯年時,因食道癌病逝。食道癌可分為「鱗狀細胞癌」以及「腺癌」,在台灣以麟狀細胞癌居多,占90%以上。

台灣每年有兩千多人死於此症,其中九成患者都是男性,好發年齡層為50~70歲,近年來亦有日趨年輕化的趨勢。早期食道癌無明顯症狀,診斷時大多數已經晚期,症狀可能包括吞嚥困難、吞嚥痛、體重減輕、慢性貧血等。早期食道癌預後很好,因此早期食道癌的診斷及治療已成為腸胃科專家們極為重視的領域。
〈延伸閱讀:愛吃燒烤配啤酒 食道癌日趨年輕化


7. 胃癌:

胃癌高居國人癌症發生率第9名,好發年齡以50~70歲為多數,但近年來發現50歲以下罹患胃癌者也不在少數,且男性比女性多。 胃癌症狀可能包括: 消化不良、上腹悶痛、灼熱感、胃脹氣、噁心、食慾不振、體重減輕、解黑便等症狀,跟一般胃炎或潰瘍難以區分,需要提高警覺。定期的胃鏡檢查,可以早期發現胃癌病變,早期治療。
〈延伸閱讀:鹹酥雞配啤酒 恐胃癌指數飆高
〈延伸閱讀:早期胃癌檢測及診斷


8. 大腸癌:

大腸癌十多年來名列國人罹患率最高的癌症。根據國內研究統計,國人平均每2個糞便潛血檢查陽性者,就有一位有腺瘤性瘜肉; 每20位糞便潛血陽性者,就有一位發現大腸癌。

大腸癌的早期診斷十分重要,因為零期大腸癌治癒率幾近100%; 第一期治療後5年存活率也有90%以上; 第二期5年存活率為70%以上。所以只要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,發現早期大腸癌治癒率是很高的。 舉凡四十歲以上、有大腸癌家族病史、嗜菸酒、肥胖、糖尿病、缺乏運動、愛吃高脂肪含量食物,都是大腸癌的高危險群,建議定期至腸胃科接受大腸內視鏡檢查。
〈延伸閱讀:連13年發生率榜首 切莫忽視大腸內的沉默殺手
〈延伸閱讀:大腸息肉會癌化嗎? 5大高危險群要小心


9. 克隆氏症或潰瘍性結腸炎:

腸胃科門診為自體免疫的腸道疾病,會使腸道組織長期發炎導致損傷,增加大腸癌風險,可能症狀包括腹瀉、腹痛,血便等。 歐美國家統計每10萬人中罹患潰瘍性結腸炎者約有290∼510人、克隆氏症則約150∼320人。過去亞洲人罹患率不高,已故的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,就是罹患潰瘍性結腸炎。


10. 便秘和腹瀉:

因各種原因如飲食、水分攝取或感染等問題,導致腸道蠕動功能異常,使糞便過硬排便困難或腹瀉拉肚子。 腸胃科醫師須排除飲食不調、細菌或病毒感染等因素,還有許多影響排便異常的原因如:某些藥物副作用、情緒不穩、緊張壓力大、自律神經失調,治標更需要治本。


11. 肝炎、肝硬化、肝癌:

肝癌高居國人十大癌症死因第二名! 每年新診出患者約有1萬人,每年約有13,000人死於肝病(包括慢性肝病、肝硬化、肝癌),約占總死亡人數的8%,比腦中風、糖尿病、事故傷害等都來得高。

而肝炎更是導致肝硬化、肝癌的前奏曲,感染B、C型肝炎病毒演變成慢性肝炎時,肝臟會因反覆發炎,導致肝硬化及肝癌。 建議有肝癌家族史、肝炎病史、抽菸酗酒、肥胖、30歲以上(肝病風險也會隨年齡增加)的民眾,可以定期至腸胃科接受腹部超音波及抽血檢查。


12. 膽結石、膽息肉、膽管癌、膽囊癌:

成人肝臟一天可製造出500-750c.c左右的膽汁,經由膽管流至膽囊儲存,當食物進入腸胃後,膽囊再收縮、將膽汁注入腸道,幫助消化運作。在腸胃科臨床診療中,膽囊最常見的疾病是結石和瘜肉,而最嚴重的就是膽囊癌、膽管癌。膽結石、膽瘜肉、早期膽管癌或膽囊癌並無明顯症狀,如果出現發燒、黃疸、腹痛等症狀,建議要馬上就醫檢查及治療。


13. 胰臟炎、胰臟癌:

常見的胰臟疾病,以胰臟炎居多,患者可能原本有三酸甘油脂過多、飲酒過量等情況,在吃了大餐之後突然發病而到腸胃科就診,症狀包括嚴重上腹痛、背轉移痛、噁心、食慾差、發燒等症狀,須住院治療。

而胰臟癌號稱「癌王」,名列國內十大癌症死亡率第8位,根據健保署統計,胰臟癌罹患人數有逐年增加趨勢,因早期無明顯症狀、惡化快速,出現症狀如上腹痛、黃疸、體重減輕等症狀時,常已晚期,預後差。


尋找腸胃科幫助的時機?

腸胃科的診療範圍,從食道、胃、十二指腸、小腸、大腸到直腸、肛門。肝臟、胰臟、膽囊亦歸屬於其中。如果出現以下疾病,建議向腸胃科尋求診療:


1.消化不良:

如果你經常感到腹部不適,例如腹痛、腹脹、噁心、嘔吐、腹瀉或便秘,建議至腸胃科進行評估和治療。
〈延伸閱讀:脹氣怎麼辦? 胃脹氣原因、緩解方法一篇看


2.消化道出血:

無論是便血、黑便或是食道、胃、小腸、大腸等部位的出血,都需要及時就醫檢查,以確定出血原因及進行治療。
〈延伸閱讀:血便顏色的差異在哪裡?血便顏色代表著不同的身體警訊!


3.慢性腸胃道疾病:

胃食道逆流、潰瘍性結腸炎、腸胃功能性障礙等,需要長期追蹤和治療。


4.肝膽疾病:

脂肪肝、肝炎、肝硬化、膽囊炎、膽結石等,這些疾病可能對消化系統造成嚴重影響,需要腸胃科專家的治療與追蹤。


5.腸胃道感染:

若有腹瀉、噁心、嘔吐、發燒等症狀,可能是因為腸道感染引起的腸胃炎,建議就醫治療。

★但有些不明確的症狀,也可能經由內科、家醫科或其他專科醫師評估後,發現為腸胃科問題而安排轉診。例如:尿液呈茶色可能與黃疸有關,但一開始患者多會先看泌尿科或內科; 有時民眾出現胸口灼熱悶痛的症狀,會先懷疑是否心臟、肺部出問題,後來發現是胃食道逆流。


結論

腸胃好,人不老,消化道機能對身體健康和生活品質非常重要,如果出現上述不適症狀,建議儘快尋求腸胃科醫師的診斷與治療。此外,平時也要培養良好的飲食和生活習慣,適度運動,有助改善、維持消化道健康,預防疾病發生。如果你有腸胃不適或是有健康檢查的需求,歡迎填寫線上預約表單與我們聯繫。


預約服務CTA LINE CTA